Friday, December 21, 2007

Merdeka Review: 没厕所·租店屋·依附华小 淡小飘摇刺痛印裔社会的心

失落印记系列(三)

【本刊陈慧思撰述】当华社哀叹华文小学没钱维修扩建之际,我国一些淡米尔文小学,连厕所也没有;有些淡米尔文小学,只能租借店屋办学,有的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号,只能依附在华小校园里,苟延残喘地担负传承母语教育的使命。

到马来西亚淡米尔教育研究与发展基金会(Tamil Foundation)访问时,该会执行主任纪威(Jiwi Kathaiah,右图)把一本厚厚的剪贴册交到我手中,剪贴册贴满了淡米尔文小学(简称“淡小”)年久失修、门户破落的照片;每一页,都洒满淡米尔教育的血泪控诉。其中好几张照片显示,孩子们悠哉闲哉地坐在大树下吃便当,仔细阅读图说,才知悉优美的“树头享食图”背后,隐含着学校没有食堂的真相。

没有食堂事小,纪威还说,有些淡米尔文小学没有厕所。学校厕所没水、抽水系统失灵,在马来西亚自是司空见惯的事,可纪威说的是“学校没有厕所”。 没有食堂,孩子可坐在树下吃便当填饱肚子,可没有厕所,孩子们该到哪里大小解?

“拉开裤子,就小在草丛里、大树边。”纪威说。托付未来之地,饱受政策欺凌,因此,印度人管淡小叫“油瓶子”。

淡小借华小名义办学

淡米尔文小学的悲剧,早已写在印度国大党属下机构社会策略基金会(Yayasan Strategik Sosial)在2000年发布的《21世纪淡米尔文学校蓝图》(Pelan Induk Sekolah-sekolah Tamil)里。

该机构确认,淡米尔文学校基础建设严缺,“大部份淡米尔文学校没有适当的建筑物和基础设备,如桌椅、课室、游戏场、资料室、厕所、图书馆”。

根据《21世纪淡米尔文学校蓝图》,2000年全国共有520所淡小,其中433所(83.3%)坐落在乡区的私人土地上;许多淡小因教室不足,一些班级被迫共用教室;一些学校因没有校地,被迫以“国民型华小淡米尔分部”(SJK(C) Bahagian Tamil)名号办学,例如彭亨州金马扬国民型华小淡米尔分部小学。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没有政府的全津贴,大部份淡小在几近坍塌的旧建筑物中办学,在这些建筑物教学并不安全。”“公共工程局也鉴定,一部份淡小建筑物不安全,如森美兰州的双溪柯拉玛园丘淡小(SJK(T) Ladang Sungai Kelamah)。”

淡米尔基金会主席乌达雅索利安(K. Uthayasoorian,右图)透露,我国目前有523所淡小,其中376所或72%是半津贴小学。由于半津贴淡小没法享有政府的发展拨款,376所半津贴淡小中的129所,情况非常糟糕,其中一些没有厕所、没有食堂、黑板残破,也有的欠缺桌椅、文件柜和教具。

半津贴淡小年久失修、设备严缺,源自于发展拨款的缺席。发展拨款则是指兴建新学校、重建校舍、扩建校舍、维修校舍、购买桌椅及其它硬体设备的拨款。华小和淡小一直以来都很难申请到发展拨款,以作为学校硬体设备建设的用途。

董教总曾发表文告指出,华小和淡小长期未获政府的发展拨款。从过去几个马来西亚计划的发展拨款来看,政府显然是不曾公平合理对待华小和淡小;例如,在第八马来西亚计划(2001-2005年),华小和淡小学生人数分别占各源流小学学生总数的21%和3%,但只得到2.73%(1亿3360万元)和1.17%(5760万元)的发展拨款而已。【点击:促政府三年拨十亿建百所华小 董教总提九建议改善教育蓝图】

被迫租借店屋办学

乌达雅索利安表示,在园丘淡小面临学生削减的窘境的同时,城市地区的淡小供不应求。他举例说:“巴生新邦立马淡小(SJK(T) Simpang Lima)只有400个学位,可是却录取了500多名学生,还有两百多名学生被拒于门外,我们也不知道该把他们送到哪里去好。”

纪威说,不可增建淡小是政府不成文的政策,因此城市淡小爆满,只能透过“迁校”方式解决。他一脸悲愤地说,一所迁至首都武吉加里尔(Bukit Jalil)的淡小,被迫迁到了火葬场去,新校舍就跟火葬场毗邻。

乌达雅索利安甚至和纪威透露,森美兰州芦骨(Lukut)双溪沙叻园丘淡小(SJK(T) Sg. Salak)原先坐落在园丘内,因学校学生不足,且校舍过于破落,而向教育部申请搬迁。可是,由于没有人捐献土地,该校最终决定租借店面办学(右图),最令人震惊的是,教育部官员竟批准校方这么做。

纪威指出,该校目前租用一个双层店屋单位教学,就读学生约有一百名。

除了无从增校,淡小也面对师资短缺、办学素质下降的问题。乌达雅索利安指出,去年淡小缺乏768名受训教师,影响淡小的办学素质。

与华小的问题一般,淡小的问题是非马来文教育遭边缘化的问题。由于半津贴淡小没法取得政府拨款维修和扩建校园,印裔社群必须扛起维修和扩建校园的重责。与华小一般无异,增建淡小是太阳底下的鲜事,宣称代表印裔社群的印度国大党只以“搬迁淡小”居功,没有从教育需求的角度着手挑战现有的政策。

出钱的人都捐累了

除了接应半津贴淡小,印裔社群还须分身兼顾全津贴淡小。如果学生人数少的学校获准搬迁,印裔社会非但必须自行觅地,还需自行承担建筑费。

乌达雅指出,新邦立马淡小虽说是一所全津贴学校,可是扩充学校的费用,还是落到了公众的身上。他说,该淡小新落成一栋四层楼高的校舍,建筑费高达160万元,可是由于捐款不足,目前尚欠下三、四万元债务。
富裕的华社每年捐款二亿元贡献华文教育,尚且酿成2005年华小教师曾文珩踩到腐朽的天花板坠楼的人间惨剧,印裔社会自然无法扛负沉重的教育重责,每年的捐款可谓杯水车薪。此外,原先由园丘公司设立的淡小,没有华小的“董事会”制度,加之园丘淡小学生的家长一般经济拮据,淡米尔教育的考验,肯定比华文教育严峻。

印裔社会自顾不暇,还需兼顾淡小的发展,可谓雪上加霜、捉襟见肘。淡米尔基金会前总秘书阿鲁姆干(K.Arumugam,右图)指出,印裔社会每年大约捐出一千万元接应淡米尔文小学,这笔钱尚不足以应付庞大的扩建和发展开销。

乌达雅索利安告诉《独立新闻在线》,出钱的来来去去都是同一批人,久而久之大家都累了。

访问当天(12月7日),纪威向记者展示当日的淡米尔文报纸,说:“报纸写,印度国大党主席成功为新学校筹获捐款;他在任的26年内,总共增加了76所新学校,但实际上,钱都来自于公众,且大部份新学校都是在迁校计划下诞生的。”

淡小的命运与华小无异,过去数十年来,淡米尔文小学的学生增加了,但学校非但没有增建,反而减少。根据社会策略基金会2000年的报告,在1963年马来西亚初成立时,我国有720所淡小,可是在1973年,淡小减少至631所,1985年进一步减至555所,形成2000年只剩526所淡小的局面。这期间,淡小减少了194所,但淡小学生的人数已从1970年的7万9278人增加至2000年的9万7000人。

制度偏差延续到第九计划

尽管44岁的吉打州吉华K校老师曾文珩2005年9月坠楼丧命,敲响校舍年久失修、危及人命的警钟,可是除了拨出一千万元的紧急拨款作为全国所有半津贴学校的维修校舍基金,迄今未见政府采取任何具体步骤,以制度化解决“半津贴小学”校舍陈旧失修的问题。

《1996年教育法令》没有区分“全津贴小学”和“半津贴小学”,反之把所有国民型小学都归为政府资助学校(government-aid school),可享有全部的资助拨款(full grant-in-aid)及资本拨款(capital grant)。

《1996年教育法令》生效后,教育部于1998年通过一份书面指南,把校地属于中央政府的学校划为“sekolah bantuan penuh”(“全津贴学校”),而校地不属于中央政府的学校则划为“sekolah bantuan modal”(“半津贴学校”),以致建在州政府、学校董事会、社团、园丘公司等土地上的华小和淡小,都成为了半津贴学校。【点击:董事须注册教育局却说没表格 董总收集书面资料拟起诉政府】

“半津贴学校”这个新生概念最具争议性之处,是此类学校没法享有政府的发展拨款,只可获得行政津贴,应付水电费、电话费等日常开销。社会策略基金会因而在《21世纪淡米尔文学校蓝图》中建议政府指示园丘公司和教堂转换土地权予政府,或援引《土地征用法》收购淡小土地。

可是,政府没有采纳此建议,反之把教育部书面指南的偏差,导入引领我国前进的《第九马来西亚计划(2006-2010年)》。第九马来西亚计划拨予小学的发展拨款为马币48亿3730万元;2006年4月13日,副教育部长诺奥玛(Noh Omar)在国会下议院表示,华小和淡小的发展拨款各为马币1亿7434万元和6484万元。

48亿3730万元的巨额拨款中,政府只拨出区区6484元作为淡小未来五年的发展资金,触怒了早已意识到政策失衡的部份印裔国民。今年三月,600名印裔国民响应了有心公民组织(Group of Concerned Citizens)的号召,到国会大厦向国会在野党领袖林吉祥和首相署部长纳兹里(Nazri Aziz)提呈一份备忘录,呼吁政府莫再把淡小当作油瓶子。【“拉伯,救救我们的淡小!” 六百印裔国会大厦前请愿救校】

首相选择性听真话?

虽说淡小问题严峻,宣称拥有一双“大耳朵”的首相阿都拉迄今尚未交出决心,改善淡米尔教育的问题。三万印度人走上街头之后,屡番宣称“要听真话”的阿都拉在12月14日召见印裔团体,请他们向他“说真话”,可是,乌达雅索利安告诉《独立新闻在线》,阿都拉并没有邀请任何一个与淡米尔教育有直接关联的非政府组织派代表出席上述特别会议。

乌达雅索利安表示,阿都拉召见的都是亲印度国大党的组织,当中没有任何团体与淡米尔教育有直接关联。他坚决认为,淡米尔基金会作为一个捍卫淡米尔教育的团体,应该被纳入受邀团体之列。

淡米尔基金会前总秘书阿鲁姆干认为,首相没有邀请淡米尔基金会,目的是压下该机构的声音。

淡米尔基金会在于淡米尔教育的地位,相当于董教总在于华文教育,唯与成立逾50年的董教总相比,这个捍卫淡米尔教育的非政府组织年龄尚幼。淡米尔基金会在1993年开始投入运作,2003年方正式注册,迄今运作了14个年头。

首相在12月14日召开特别会议,听印裔团体代表反映印裔社群的问题,受邀团体大部份是宗教和经济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新海峡时报》在特别会议次日刊登的报道列出了14个受邀出席特别会议团体,其中包括儿童资讯、学习和发展中心和社会策略基金会

社会策略基金会是国大党属下机构,能否在国大党主席三美威鲁在场的情况下,向首相“说真话”,无疑是一大疑问;儿童资讯、学习和发展中心主席比莱纳登(Pillay Nathan)则告诉《独立新闻在线》,他是以经济学者的身份受邀出席上述特别会议,儿童资讯、学习和发展中心并没有接到正式邀请。

No comments: